《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企融通,人才链无缝对接产业链

摘要:校企融通,人才链无缝对接产业链 本报讯(通讯员 任长乐、黄晓)校企融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习得真功夫,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12月5日,我校与徐州大通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第二会议室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副院长刘海波与大通市政公司董事长薛玉仁共同签约、授牌。校企合作处、交通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 刘海波首先对大通市政公司薛玉仁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和发展成就。他重点分析了我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未来趋势,强调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感谢大通市政公司对我校建设发展的认可与支持,明确了与大通市政公司合作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薛玉仁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工程和文化理念,阐明了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指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培养适用人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2月9日,我校与雨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洽谈会在行政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副院长刘海波、雨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向士满出席洽谈会,招就处、校企合作处、建筑智能学院等负责同志同时参会。 刘海波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专业建设、未来目标定位。他指出校企要抓住契机,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和促进企业发展。向士满详细介绍了企业情况,表示江苏建院起点高、文化底蕴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高,希望企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培养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丁维华就校企合作内涵及形式进行了深入介绍,希望双方能从人才培养、科研共享、混合所有制及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创新等开展合作。 随后,双方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项目合作、技能竞赛、产业服务、文化交流和实习就业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下阶段全面深入合作做好准备。

全国首批留学生物流管理1+X证书落户我校

摘要:全国首批留学生物流管理1+X证书落户我校 本报讯(通讯员 曲雅萍)12月10日,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全国首批留学生证书颁发仪式暨工作总结大会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由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主办,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郭肇明、院长沈士德、副院长曾凡远参加会议。 会上,沈士德表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留学生参加考试数量为首批1+X认证学校之最。此次留学生参与考试,为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国际化推进迈出了坚实一步。郭肇明对我校在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国际化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强调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制度的重要性,并从多维度阐述了物流的历史发展与使命前景。 我校作为全国首批物流管理1+X中级认证的15个考核站点之一,在首次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中,物流管理17-2班(国际班)OEURN SREYNEANG等28名留学生获得全国首批物流管理1+X证书。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日前,校第19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圆满结束,本届艺术节为期两个月,包括“我和我的祖国”校园合唱大赛、校园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演说家活动四项艺术表演类赛事,吸引了全校9个二级学院,六百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供稿:曹晓佳

零讯专递

摘要:零讯专递 ☆日前,我校被批准注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解恒参) ☆近日,我校获批3个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即建筑信息模型(BIM)、物流管理和旅游服务类专业。(苗磊刚) ☆日前,我校学报在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遴选中获优秀团队奖,梁赛平老师获优秀主编奖。(梁赛平) ☆12月11日晚,艺术设计学院在会堂举办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讲座,由徐州警校讲师王金民主讲。(李楠) ☆近日,我校评选出18项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报宣)

友好交流信息

摘要:友好交流信息 ▲11月5日,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庄绪春院长一行来校就智慧教室建设与管理使用机制、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工作进行调研,院长沈士德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11月14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费云生一行来校就智慧教室建设、教室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校园维修工程改造等工作进行学习交流,党委副书记梁惠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 ▲11月25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蒋茂春一行来校就校属企业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工作进行考察交流,党委副书记梁惠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 ▲11月27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雪琴、吴慧媛一行来校就党的建设、发展规划、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进行调研交流,党委副书记梁惠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12月12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纪委书记王启高一行2人,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纪委书记张文枚一行3人来我校就纪检体制改革、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落细做法、纪检工作信息化建设等展开交流、研讨,纪委书记魏勇和纪委办公室、执纪审查处部门负责人参加接待。 (供稿:周磊、张辛)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要点摘编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要点摘编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校报编辑部选取公报要点,与大家一起学习。 审议通过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科学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十三方面“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总体目标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十三个“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人事信息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正武、马伟明同志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刘士余同志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刘士余同志留党察看二年的处分。 (注:本文来源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9141次访问,全刊已有2997471次访问